1. 首页 > 汽车问答

「什么是肇事逃逸」什么是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的

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聊聊什么是肇事逃逸,以下6个关于什么是肇事逃逸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汽车知识。本文目录什么算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什么意思肇事逃逸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什么意思什么是交通肇事逃

今天我们来聊聊什么是肇事逃逸,以下6个关于什么是肇事逃逸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汽车知识。

本文目录

  • 什么算肇事逃逸
  • 肇事逃逸是什么意思
  • 肇事逃逸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肇事逃逸
  • 肇事逃逸什么意思
  •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 什么算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

    二是"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因此应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吸收犯处理;

    其三是"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如果是在新的放任的故意支配下进行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可以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逃逸是什么意思

    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五)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六)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七)“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八)“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九)“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

    肇事逃逸是什么意思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法律分析】

    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的情况如下:认定为肇事逃逸的情况如下: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肇事逃逸后的处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肇事逃逸但未构成犯罪的,处以行政处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另外一种是构成肇事逃逸罪的 将被处以刑事处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是指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当事人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重新检验、鉴定,鉴定机构出具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的。(四)“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五)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六)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七)“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八)“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九)“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

    什么是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

    交通肇事是指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另一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造成公共财产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5、严重超载的;

    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逃逸什么意思

    肇事逃逸即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触犯的是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扩展资料 法条依据

    (一)刑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二)司法解释

    2010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发〔2010〕36号印发《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自2010年10月1日起试行,2015年1月19日已经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量刑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7年修订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法发[2017]7号),2017年4月1日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00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3号),2000年11月21日实施。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1、通肇事逃逸是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的行为。肇事逃逸的,无论构不构成犯罪都会进行严重的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一条

    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现场目击人员和其他知情人员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举报。举报属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肇事逃逸怎么判定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什么是肇事逃逸」什么是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汽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由“大海啊全是水”发布,不代表“昆山车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kscw.cn/qcwd/261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