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原理」聚合物锂电池原理
今天我们来聊聊锂电池原理,以下6个关于锂电池原理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汽车知识。
本文目录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电池分为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两种。 1、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电池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放电反应原理为:Li+MnO2=LiMnO2 2、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充电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LiCoO2==Li(1-x)CoO2+XLi++Xe-(电子);充电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充电电池总反应:LiCoO2+6C=Li(1-x)CoO2+LixC6 扩展资料: 相较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供给方式,锂电池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碳基供能方式,减少了碳排放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锂电池开始进入市场,逐渐成为电器和IT终端设备的动力选择。更小的体积、更稳定的性能、更好的循环性,使锂电池逐渐遍布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助力人类向清洁世界迈出重要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锂电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知:锂电池助推能源革新
锂电池原理
锂电池工作原理是充放电原理。当锂电池放电时,电子和Li+同时作用,方向相同,但路径不同,电子通过外部电路由负向正极;锂离子Li+从负。
锂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在充放电过程中,Li+插层脱嵌在两个电极之间:在充电电池中,Li+从正电极上被借记,通过电解液插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在放电过程中,则相反。以锂为电极的材料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
在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移动状态。如果我们把锂离子的电池比作摇椅,摇椅的两端就是电池的两极,锂离子就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所以专家给电池起了个可爱的名字,摇椅电池。
锂电池的结构锂电池的结构由五部分组成: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外壳和电极引线。锂电池的结构可分为缠绕型和堆积型两大类。液体锂电池具有缠绕结构,而聚合物锂电池同时具有缠绕结构。
阴极材料:活性材料、导电剂、溶剂、粘合剂、基体。在锂电池中,正材料市场容量最大,附加值较高,约占锂电池成本的30%,毛利率低水平15%,高水平70%以上。目前,材料已批量应用于锂电池,主要包括锂钴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镍锰氧化物、锂钴镍锰氧化物和磷酸铁锂。
锂电池原理是什么?
一、发展及分类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锂电池最早期应用在心脏起搏器中。锂电池的自放电率极低,放电电压平缓等优点,使得植入人体的起搏器能够长期运作而不用重新充电。锂电池一般有高于3.0伏的标称电压,更适合作集成电路电源。二氧化锰电池,就广泛用于计算器,数码相机、手表中。
为了开发出性能更优异的品种,人们对各种材料进行了研究,从而制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
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 Lewis提出并研究。
20世纪70年代时,M. S. 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
1992年Sony成功开发锂离子电池。它的实用化,使人们的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器等携带型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小。
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二、工作原理
1. 锂金属电池
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放电反应:Li+MnO2=LiMnO2
2.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
充电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LiCoO2=Li(1-x)CoO2+xLi++xe-(电子)
充电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6C+xLi++xe- = LixC6
充电电池总反应:LiCoO2+6C = Li(1-x)CoO2+LixC6
三、特征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重量是相同容量的镍镉或镍氢电池的一半,体积是镍镉的20-30%,镍氢的35-50%。
高电压一个锂离子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为3.7V(平均值),相当于三个串联的镍镉或镍氢电池。
无污染锂离子电池不含有诸如镉、铅、汞之类的有害金属物质。
不含金属锂锂离子电池不含金属锂,因而不受飞机运输关于禁止在客机携带锂电池等规定的限制。
循环寿命高在正常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周期可超过500次,磷酸亚铁锂则可以达到2000次。
无记忆效应记忆效应是指镍镉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池的容量减少的现象。锂离子电池不存在这种效应。
快速充电使用额定电压为4.2V的恒流恒压充电器,可以使锂离子电池在1.5-2.5个小时内就充满电;而新开发的磷铁锂电池,已经可以在35分钟内充满电。
三、优缺点分析
1.优点
(1)能量比较高。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已达到460-600Wh/kg,是铅酸电池的约6-7倍;
(2)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可达到6年以上,磷酸亚铁锂为正极的电池1C(100%DOD)充放电,有可以使用10,000次的记录;
(3)额定电压高(单体工作电压为3.7V或3.2V),约等于3只镍镉或镍氢充电电池的串联电压,便于组成电池电源组;锂电池可以通过一种新型的锂电池调压器的技术,将电压调至3.0V,以适合小电器的使用。
(4)具备高功率承受力,其中电动汽车用的磷酸亚铁锂锂离子电池可以达到15-30C充放电的能力,便于高强度的启动加速;
(5)自放电率很低,这是该电池最突出的优越性之一,一般可做到1%/月以下,不到镍氢电池的1/20;
(6)重量轻,相同体积下重量约为铅酸产品的1/6-1/5;
(7)高低温适应性强,可以在-20℃--60℃的环境下使用,经过工艺上的处理,可以在-45℃环境下使用;
(8)绿色环保,不论生产、使用和报废,都不含有、也不产生任何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
(9)生产基本不消耗水,对缺水的我国来说,十分有利。
比能量指的是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能量。比能量用Wh/kg或Wh/L来表示。Wh是能量的单位,W是瓦、h是小时;kg是千克(重量单位),L是升(体积单位)。
2.缺点
1.锂原电池均存在安全性差,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2.钴酸锂的锂离子电池不能大电流放电,价格昂贵,安全性较差。
3.锂离子电池均需保护线路,防止电池被过充过放电。
4.生产要求条件高,成本高。
5.使用条件有限制,高低温使用危险大。
锂电池充电和放电原理是什么?
锂电池是前几年出现的金属锂蓄电池的替代产品,它的阳极采用能吸藏锂离子的碳极,充电时,阴极中锂原子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且锂离子向阳极运动与电 子合成锂原子。放电时,锂原子从石墨晶体内阳极表面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在阴极处合成锂原子。
扩展资料:
工作原理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电池一般是使用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金属锂或其合金金属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放电反应:Li+MnO2=LiMnO2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
充电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LiCoO2==Li(1-x)CoO2+XLi++Xe-(电子)
充电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6C+XLi++Xe- = LixC6
充电电池总反应:LiCoO2+6C = Li(1-x)CoO2+LixC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锂电池
锂电池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有锂的活性化合物组成,负极则是特殊分子结构的碳。常见 的正极材料主要成分为 LiCoO2 ,充电时,加在电池两极的电势迫使正极的化合物释出锂离 子,嵌入负极分子排列呈片层结构的碳中。放电时,锂离子则从片层结构的碳中析出,重新 和正极的化合物结合。锂离子的移动产生了电流。 化学反应原理虽然很简单,然而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要多得多: 正极的材料需要添加剂来保持多次充放的活性,负极的材料需要在分子结构级去设计以容纳 更多的锂离子;填充在正负极之间的电解液,除了保持稳定,还需要具有良好导电性,减小 电池内阻。 虽然锂离子电池很少有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记忆效应的原理是结晶化,在锂电池中几 乎不会产生这种反应。但是,锂离子电池在多次充放后容量仍然会下降,其原因是复杂而多 样的。主要是正负极材料本身的变化,从分子层面来看,正负极上容纳锂离子的空穴结构会 逐渐塌陷、堵塞;从化学角度来看,是正负极材料活性钝化,出现副反应生成稳定的其他化 合物。物理上还会出现正极材料逐渐剥落等情况,总之最终降低了电池中可以自由在充放电 过程中移动的锂离子数目。 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将对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造成永久的损坏,从分子层面看,可以直观 的理解,过度放电将导致负极碳过度释出锂离子而使得其片层结构出现塌陷,过度充电将把 太多的锂离子硬塞进负极碳结构里去,而使得其中一些锂离子再也无法释放出来。这也是锂 离子电池为什么通常配有充放电的控制电路的原因。 不适合的温度,将引发锂离子电池内部其他化学反应生成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化合物,所 以在不少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之间设有保护性的温控隔膜或电解质添加剂。在电池升温到一 定的情况下,复合膜膜孔闭合或电解质变性,电池内阻增大直到断路,电池不再升温,确保 电池充电温度正常。 而深充放能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容量吗?专家明确地告诉我,这是没有意义的。他们 甚至说,所谓使用前三次全充放的“激活”,在他们两位博士的知识里,也想不通这有什么 必要。然而为什么很多人深充放以后 Battery Information 里标示容量会发生改变呢 ? 后 面将会提到。 锂离子电池一般都带有管理芯片和充电控制芯片。其中管理芯片中有一系列的寄存器, 存有容量、温度、 ID 、充电状态、放电次数等数值。这些数值在使用中会逐渐变化。我个 人认为,使用说明中的“使用一个月左右应该全充放一次”的做法主要的作用应该就是修正 这些寄存器里不当的值,使得电池的充电控制和标称容量吻合电池的实际情况。 充电控制芯片主要控制电池的充电过程。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恒流快 充阶段(电池指示灯呈黄色时)和恒压电流递减阶段 ( 电池指示灯呈绿色闪烁。恒流快充 阶段,电池电压逐步升高到电池的标准电压,随后在控制芯片下转入恒压阶段,电压不再升 高以确保不会过充,电流则随着电池电量的上升逐步减弱到 0 ,而最终完成充电。 电量统计芯片通过记录放电曲线(电压,电流,时间)可以抽样计算出电池的电量,这 就是我们在 Battery Information 里读到的 wh. 值。而锂离子电池在多次使用后,放电曲 线是会改变的,如果芯片一直没有机会再次读出完整的一个放电曲线,其计算出来的电量也 就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需要深充放来校准电池的芯片。 最后我对电池的保养的看法是: 1. 不必刻意保证每一次都放完电了再充; 2. 一段时间可做一次保护电路控制下的深充放以修正电池的电量统计,但这不会提高 你电池的实际容量。 3. 长期不用的电池,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以减弱其内部自身钝化反应的速度。 4. 保护电路也无力监控电池的自放电,长期不用的电池,应充入一定的电量以防电池 在存贮中自放电过量导致过度放电的损坏。 其实电池没有太多要顾及的使用注意,换句话说是顾及也没有太大用。一个电池能使用 多少次,也许差别更多的来自电池本身制造中的个体差异,而不是使用方法。选择具有良好
锂电池充电放电原理
锂电池放电时,负极上的锂原子会分解成电子和锂离子,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正极,锂离子通过隔膜到达正极。锂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不能留在负极,留不住就会分解成锂离子和电子。锂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其 锂电池充电的原理及过程 充电时,正极上的锂原子会分解成锂离子和电子,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负极,锂离子通过隔膜到达负极。在负极,锂离子与电子相遇,使锂离子变成锂原子。 锂电池的充放电原理很简单。充放电时,锂离子的运动方向不同。 放电时,负极中的锂原子会分解为锂离子和电子,电子会沿着外电路到达正极,锂离子会通过隔膜到达正极。 锂离子在阳极遇到电子后会形成锂原子。 充电时正好相反。充电时,锂离子会从正极移动到负极。 锂电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池。我们平时用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的电池都是锂电池。 纯电动 汽车使用的电池也是锂电池。一般纯电动汽车会使用两种电池,一种是三元锂电池,另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电池更安全,但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于磷酸铁锂电池。 纯电动家用轿车一般采用三元锂电池,纯电动公交车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只会在800℃燃烧,三元锂电池会在200℃开始燃烧。 锂电池充电放电原理 锂电池放电时,负极上的锂原子会分解成电子和锂离子,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正极,锂离子通过隔膜到达正极。 锂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不能留在负极,留不住就会分解成锂离子和电子。 锂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 其实锂电池的充放电原理很简单,充放电时锂离子的运动方向是不一样的。 锂电池的结构也很简单。这种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 锂电池的隔膜可以让锂离子通过,但不能让电子通过。 充电过程中,阳极上的锂原子会在外部电源的作用下分解成电子和锂离子。 这样锂离子会通过隔膜向负极移动,电子会通过外电路向负极移动。 到达负极的锂离子遇到电子后会形成锂原子。 锂电池的负极通常由石墨制成,因为石墨具有多层结构,可以容纳锂原子。 锂电池的正极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纯电动汽车常用的锂电池也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锂电池应用广泛,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 锂电池充电的原理及过程 锂电池充电放电原理 @2019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锂电池原理」聚合物锂电池原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汽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由“不懂爱”发布,不代表“昆山车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kscw.cn/qcwd/25831.html